大唐之千古帝王 第539章

作者:贪玩蓝月

在李祐的引导下,他们会坚信此去与吐谷浑开战,大唐军队一定会力克敌军!因为这是上苍的安排,所以他们只管挥刀杀敌就好,上天自会保佑他们百战不殆!

“什么?这是真的吗?”

而先前发问的李道宗,也逐渐回过神来,颤颤巍巍的想伸手去拿钱币确认一番,却立刻被李祐制止了。

“李大人,祭旗之物可不能随便乱动啊,否则很容易遭天谴的。”

李祐和颜悦色的轻声说道,此刻李道宗也堪堪反应了过来,李祐这是故意不让自己在大军面前去碰那些开元通宝。

“看来……能全部都字面朝上的奥秘,就在这开元通宝之上!”

李道宗想确认一下,特地看向了李靖,发觉在对方的脸上,也有着恍然大悟之意。

显然李靖是想通了,紧接着李道宗便看见李靖依次露出惊异、欣慰与佩服的神情,叹服的小声问道:“楚王殿下,这七七四十九枚开元通宝,都是您特制的吧?”

李祐无声的点点头,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到底是谁在保佑大唐的军队兵马…

因为这四十九枚开元通宝,正是李祐托付工部尚书段纶秘密赶制的特殊钱币,两面都刻着“开元通宝”这四个字!

“朕之前都从未想过,还能有这种手段呢,不过如今看来,人越到紧张之时,就越是相信神佛,因此这等方法的效果是难以想象的好啊!只可惜此法不可多用,朕倒是不能学来下次使用了。”

在暗处观望这一切的李世民,也很快的就想明白了其中奥妙,不由得心生感慨。

他看着那几十枚钱币静静地躺在旗面上,接受着众位将士们的朝拜,就放心的转身离去了。

“看来接下来是不用再担心了!”

……

在讨伐吐谷浑的大军浩浩荡荡的离开后,再次上朝之后,李祐终于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那就是在李靖与李道宗等人离开后,朝廷还因为打击贪官污吏而连续落马了几十个人,现在终于真0.3正的开始缺人用了!

“臣请殿下速速与陛下商议,决定兵部尚书的人选,与暂代刑部尚书和尚书右仆射之人,否则朝廷将会运转不畅,许多大事都将会被耽搁下来!”

显然房玄龄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第一个出列启奏,随后魏征与张亮等人也一个个的表示附议。

“请诸位安心,”李祐微笑着回应道,“关于此事,本王已早有相应的解决计划!”

“什么?”

群臣百官闻言尽皆吃了一惊,再抬头看李祐时,只觉得在李祐的眼中,闪烁着掌控全局的光芒。

“——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第507章 变革的时候到了!

“殿下请讲!”

回过神来后,房玄龄恭敬的说道。

李祐点点头,竖起两根手指。

“方案有二,可以同时进行。”

群臣百官都竖起耳朵,洗耳恭听。

李祐接着道:“第一个方案,就是将科举考试的时间提前,并且大大改革科举考试,相关的方案,我在随后会与李大人商量的。”

李祐看向李孝恭,李孝恭作为礼部尚书,是科举考试的关键主持者,而李孝恭在微微一愣后,也慎重的点了点头。

他能够感受得到,这是李祐对他的尊重,或者说是给他的面子,而李孝恭也是明白见好就收之人。

再加上因为之前发生的包括改版《贞观律》等一系列事件,令李孝恭看见了李祐的真正实力,逐渐他的敌对之心也越来越少。

“是,臣会在礼部静候殿下的到来。”

“很好,”11李祐满意的一笑,“而第二个方案,现在就可以直接进行,那就是对国子监进行改革!”

“什么?!”

孔颖达吓了一跳,他作为国子监祭酒,万万没想到楚王殿下要开始大改特改自己的国子监了。

“当然,本王也会与孔大人详细商议的。”李祐又安抚了一下孔颖达。

“楚王殿下,既然国子监的改革是立刻进行的话,那不知您能否直接在朝参上进行商议,让我们大家都听一下您的具体方案?”

魏征这时说道:“否则您只是口说无凭,说着是有解决的方案,但我们却完全不知道这方案的详细情况,也不清楚是否能够有效。”

李祐点头道:“可以,本王这次对国子监的改革,是全面进行的。首先国子监的制度,就要全部修改!”

这话让孔颖达再度身体一颤,要不是因为先前的种种事情,让他对李祐已经有所信任的话,恐怕当场就要跳出来反驳了。

开什么玩笑,国子监的制度自古有之,又哪里是说改就能改的?

更何况楚王殿下这个已经基本不能称之为是修改了,要全部改掉的话,简直就等同于是先全部废除,然后再重新设立,只不过说得稍微委婉了一点而已。

“殿下,国子监的制度何错之有?难道修改这个制度,真的就能改善目前无人可用的情况吗?”

满朝文武也确实都大大的吃了一惊,李祐笑道:“各位莫急,先听本王一一道来。众所周知,国子监内分为六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然而,这不仅是学科的不同,还是学校的不同!也就是说,这是六间学习内容不同的学校,这与学生资荫……或者说父祖官爵的身份有关。虽然大家可能都已经习惯这种做法了,但这无疑是对人才的一种极大浪费!”

李祐并不是在胡说八道,这种按照出身来强行分学校和学习内容的做法,简直就是对人才的一种不负责,堪称是暴戾天物都不为过!

看着下方疑惑不解的众人,李祐解释道:“在六学之中,国子学和太学还有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而律学和书学还有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对吧?”

文臣武将们都点点头,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