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第178章

作者:z咏橘

  顾千帆郑重作揖,“诺!”

  随后,卫渊想起一事,看向顾千帆,笑问道:

  “听说伱也是清流之后,家中出过尚书。”

  “这年头,弃武从文的名门望族数不胜数,但弃文从武的,本帅还是头次见到。”

  “为何来皇城司?”

  顾千帆抱拳道:“于卑职而言,没什么清流浊流,都是为陛下做事,尽忠职守,便是清流。”

  卫渊笑了笑,“说的不错。”

  他看着仵作开始收敛邕王尸体。

  心中不由得思绪纷飞。

  邕王与兖王,都自诩为是清流代表。

  可什么是清流?什么又是浊流?

  不过都是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下流罢了。

  如若今日是邕王与兖王得势,甚至能殃及到赵祯的地位,那么赵祯的下场,绝不会比这二王好过。

  更遑论是赵祯的儿子,当今国之储君赵曦了。

  很快,燕达已将兖王等人缉拿归案。

  历时月余之久的,本朝第一大通敌叛国案,也预示着将要结束。

  就只差皇帝亲口御言直判了。

  赵祯早就得知今日皇城司的计划。

  他显得心情很不错,毕竟,今日过后,国朝再无大事。

  遂也不称病不上朝,而是让各部尚书,带着近日囤积的政务,前来宣政殿。

  其中,也有韩章。

  卫渊选择在这个时候面圣,并不恰当,但兹事体大,也容不得拖延。

  待他与燕达来到宫中,赵祯直接让他们走进宣政殿。

  并让他们坐在了一个偏僻角落里。

  各部尚书、中枢大臣们见到这二人走来,心中顿时也明了,看来是事情结束了。

  卫渊与燕达静静地听着百官奏报。

  所言都是各地一些难事、急事,因汴京大案,有所耽搁。

  譬如,前些时日,汴京等地接连几日几夜的大雨,恐使某地河堤决口,想要钱财修补河堤。

  又比如荆湖南路那边,又出了什么动乱,土匪猖獗。

  还有各地邪教滋生壮大之事。

  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即使今年解决了,明年依旧会出现。

  君臣之间,不知就这些琐碎之事讨论多久。

  直到卫渊屁股都已坐麻的时候。

  忽然被欧阳永叔的一道声音吸引,

  “陛下,因通敌叛国之案查的太久,各司官吏空缺,就连原吏部尚书都误了事。”

  “臣议,需提拔一些官吏,补充各司,否则朝中大事,千头万绪,实难进展。”

  紧接着,富彦国等人也是陆续开口道:

  “吏部尚书乃紧要之职,需由陛下信任且不会误事之人担任,陛下,不知范纯仁如何?”

  “苏老尚书之子苏辙也不错,或可助范纯仁将吏部的差事尽快理清,避免误事。”

  “.”

  卫渊听他们左一个误事右一个误事,眉头逐渐深皱。

  嫌自己查案查的太久?

  你们怎么不主动请命去查啊?

  现在结束了,再说这些?

  误事,误事,耽误你们寻花问柳找小妾了?

  卫渊深呼吸一口气。

  如今案件刚要结束,你们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安排人上手了?

  吃相是真的难看啊。

  果然,什么清流、浊流,都挺下流。

  一旁,燕达也听出了那些文臣们的话外之意,不过他倒是没有过多在乎,毕竟,差事办好,让陛下满意,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他忽然看着卫渊那不悦的神情,心中突然生出一个想法。

  卫将军,是不是骂人了?

  好像,还骂的挺脏?

第154章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卫渊与燕达依旧保持沉默。

  韩章等一众大臣,陆续推荐了几名臣子,都比较年轻。

  比如那范纯仁,乃是范文正公之子。

  还有苏澈,出身苏家,还有海家与几名嘉佑二年的进士。

  那些人,都被视为‘清流’。

  不过,赵祯却并不满意,

  “自古以来,人才难得,尤其是改革进取之才。”

  “范纯仁守成有余,但进取不足。”

  “朕这里,倒是有个人选,可为吏部尚书。”

  随着大案落幕,朝中的确急缺人手。

  但赵祯兴大狱目的之一,就是要打压韩章一党,怎么可能,还会用他们举荐的人才?

  “陛下,不知您认为,满朝文武,谁可担吏部尚书?”欧阳永叔开口询问。

  赵祯卖了个关子,并未直接说出人名,而是让他们看了一篇文章。

  此文章名为《上皇帝万言书》。

  韩章等人陆续传阅看起,边看边有讨论:

  “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根由在不知法度?此人,锋芒极甚。”

  “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于先王之政.以孟子之说,观古今之失.想法不错,尚缺磨炼。”

  “文章写得甚好,但也只是文章写得好,口气也大,说满朝诸公,只识治财不得其道,空口白话,谁都会说.”

  “.”

  初看时,他们只觉着文章写得还行,但写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不行。

  太爱说大话了。

  你谁啊,就敢上书陛下,妄议国策?

  还说我等不懂生财之道,只晓得开源节流?

  然而,当他们看到文章里‘苟且因循之弊,合于当世之变’这句话之后,纷纷都是面色一变,

  “好气魄!”

  “因天下之利而生天下之财,并非一昧开源节流,的确也是个法子。”

  “此人.确有改革之才!”

  “.”

  渐渐地,所有人都被这篇文章所吸引。

  尤其是当中的一些内容。

  比如,削藩、削爵,广开财源等。

  那些士大夫们,更是看得津津乐道。

  文章只是文章,太过理想化,难以推行。

  但如果,连想都不敢想,还谈什么改革?

  最终,韩章给予这篇文章一个较高的评价,

  “写的不错,此人有文正公之才。”

  但也仅限于写的不错。

  “陛下,此人在文章中扬言,要对太祖之法全盘改制,是否太过激进了?”

  韩章先夸一句,又引出内心堪忧,是要让赵祯慎重抉择。

  赵祯笑道:“年轻人,有些锐进之心,有何不妥?”

  “朕认为,此人,尚缺磨炼,所以,打算让其担任吏部尚书一职,跟着你们,多学习如何处理朝中政务。”

  磨炼,然后担任吏部尚书?

  那么重要的一个职务,是用来磨炼的吗?

  听到这里,韩章等人便也明白了赵祯的意思。

  这是为朝廷选拔将来的宰辅之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