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第213章

作者:z咏橘

  海清沉默。

  卫渊道:“海运未开之前,你们海家就曾借着朝中势力,以皇商名义,将丝绸、玉器运往海外诸国。”

  “其中绝大部分收益都归朝廷,但是你们为了防止沿海倭寇打劫,每年要给各地倭寇数万两银子。”

  “如果我将这事说给陛下听,说你们与倭寇有勾结.你们海家在朝中的清名,还能保得住吗?”

  这个消息,是皇城司传递给卫渊的。

  燕达想要的很简单,海家的生意,卫渊如果赚两成,那么他要两成的三分利。

  所以,卫渊必须要两成,一成都不能少,不然,他就赚不到钱了。

  海家的确与皇商能扯上勾结,由于海家每年不少利润都会上贡给朝廷,所以赵祯并未过问此事。

  如今海运一开,海家就不需让利给朝廷了,只要与海外诸国做几笔大生意,其税收就够朝廷赚得了。

  禁海运期间,唯有皇商能与海外诸国做生意。

  海清面露难色,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卫渊继续道:“水军一定会成立,届时,你们给倭寇的银钱,便能省下来了。”

  “要不然,随着你们海家生意越来越大,那些倭寇,还会只要区区几万两银子吗?”

  “再退一步,即使海军不成立,有我在东南一日,你们海家的生意,便绕不开我。”

  “两成利而已,你们海家,不亏。”

  说白了,两成利就是保护费。

  卫渊主管东南军国大事,其中可操作的空间太多了。

  海家,只是他压榨的第一个对象而已。

  当然,此事也不能过火,否则,容易被群起而攻,适得其反。

  适当收取一些好处便可。

  只是唯独这海家.

  他的责任是扫荡东南沿海倭寇,与海州关系并不大。

  特意拐个弯跑海州一趟,不能白来。

  当初海舟来寻卫渊,就是要让他顺带着将海州一带倭寇清除干净,唯有如此,海家的船只,才能在海上畅行。

  “卫将军,我们海家为了支持您扫荡倭寇,也算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了。”

  “正发往两浙的两百艘战船,可都是由工部监造,与军器局无关,监造战船的钱财,也都是工部向朝廷申请,我海氏与东南各商户捐钱制造。”

  “如今,您还要两成利,这不是要老夫的命吗?”

  海清摆出一副特别委屈的模样。

  卫渊脸色肃然,反问道:“这么说,这战船不该造?倭寇要是躲在海上,你想让荡虏军的将士们走着去海里杀敌不成?”

第179章 放火烧山,陈大牛变了!

  卫渊出征之前,赵祯给工部与军器局同时下了旨意。

  合力建造三百艘战船。

  工部是海忠管事,揽下两百艘战船名额,其目的,是想给卫渊卖好。

  军器局一向都是大周最亏钱的部门,监造百艘战船,还需等户部拨钱,光是流程,就要十天半个月左右。

  估计这会儿才建造一半。

  有工部的两百艘战船,其实倒也足够卫渊去用了。

  只不过,如要建水军,他认为,至少需要上千艘战船。

  两浙、东南一带,有搁置很久的老旧战船,翻新翻新,不是不能用。

  凑一凑,再加上工部与军器局制造的战船,大概能有个六七百艘,足够一支水军的规模了。

  只要建成水军,将来海运这块,无论卫渊在哪,就都能说的上话。

  水军一旦建成,必然是属兵部管辖,而卫渊乃是兵部侍郎。

  再则,待时机成熟,卫渊上札子,将水军划到马军司麾下,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关于练兵这块,赵祯谁也不信,就只信卫渊。

  “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是说,如无我海氏助力,这两百艘战船,不可能这么快就建好.”

  “我”

  海清一脸为难。

  卫渊豁然起身,背负双手,不耐烦道:

  “海家主,本帅今日能坐在这里与你交谈,是在给你面子,本帅希望,你莫要不识趣。”

  “你们海家每年给倭寇那么多银两,都将成为杀向我大周子民的兵刃。”

  “实话告诉你,荡虏军平倭期间,每死一名将士,其背后,都有你们海家的‘功劳’!”

  “而且,你们勾结倭寇这事,海忠海大人,并不知情吧?”

  根据皇城司的情报得知,海家每年给倭寇银两这事,海忠的确不知情。

  而盘踞在海州的倭寇,多半都是由大周山匪假扮。

  实际上,不只是海家在干这种事。

  沿海一带不少氏族,为了不愿被倭寇侵扰,都给过倭寇钱财。

  如今朝廷要平倭,对他们来说,是好事。

  这预示着,将来不用再给倭寇钱财了。

  他们自然要上赶着捐钱,让工部造船。

  也算是给领兵前往东南的统帅示好。

  海忠管家极严,以海家的门风家世来说,是绝不允许出现勾结倭寇这种事情出现。

  但是不当家不知当家苦。

  海忠的堂弟海清,也是实属无奈。

  “海家主,本帅言尽于此,一盏茶的功夫,本帅要结果。”

  卫渊再次坐到椅子上,悠然喝起茶水。

  海清眉头紧皱。

  良久。

  卫渊将茶杯放下,看向守在门外的亲卫江稷,下令道:

  “告诉陈远之,海州城内外,倭寇、山匪,一律格杀勿论。”

  “与倭寇有染者,按通敌叛国罪论处。”

  闻言,江稷深深作揖,“诺!”

  此话一出,顿时将海清吓了一跳。

  他看到卫渊起身便要走,连忙拦道:“且慢,且慢!”

  卫渊笑道:“海家主想明白了?”

  江稷唉声一叹,“好,两成,就两成!”

  “每年秋时,会将账簿送到忠勇伯府,让伯爷您,亲阅。”

  卫渊大笑道:“这就对了,今后,卫海两家,同进退,共荣辱。”

  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好处还不是钱财,而是与著名的清流名门海家绑在一起。

  将来在朝廷上所得助力,会非同凡响。

  “对了,以后若遇到漕帮船只,你们海家,能帮的,就帮一帮。”

  丢下这句话之后,卫渊就离开了海家。

  海清垂头丧气的坐在椅子上,心中不知在想什么。

  过了片刻,海朝云走来,看到自家叔父闷闷不乐,便是问道:

  “可是忠勇伯为难您了?要不侄女给父亲写封信,参他一本?”

  海清连忙摇头道:“不可!”

  顿了顿,又语重心长道:

  “今后,还需多仰仗这位忠勇伯,帮助我们海家的生意。”

  说实话,如果没有海氏二房这一脉。

  海家大房也不可能在京城能够稳住体面。

  哪怕是位极人臣,所需钱财的地方也极多。

  包孝肃至今为止,还住在开封府衙里。

  他们包家就没钱在京城里买房子。

  卫渊曾试图送给包家一座宅院,不大不小,今后如果包家无人在京为官,最起码,仍能生活在京城里。

  只要还待在京城,就有无限希望与可能。

  大多时候,一些品阶较低的京官,如不贪赃枉法,仅靠着朝廷给的俸禄,压根就买不起房子。

  想要不贪污,还想要维持住体面,只能如盛家、海家这样,有着自己的生意。

  这就凸显出勋贵的好处来了。

  官员直系不可从商,说的是士大夫,没说武勋。

  卫渊可以明目张胆,正儿八经的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