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第219章

作者:z咏橘

  也就是说,百万两利润,吴王要给军队三万两,再给卫渊三万两。

  可别小觑三万两。

  因为百万两利润中,要有十万两,是给朝廷,这还是寻常运输丝绸的税收,十抽一。

  若是涉及到一些比较机密的商品,比如军器、铁器等,其税收可能就是十抽四五了。

  然后还要分摊给各级商贩,真正到手的利润就比较少。

  可见,吴王为了尽快去做海运的生意,是下了决心的。

  “这事,得等我了到了两浙之后,再做定夺。”

  如今,卫渊对于两浙所有的情报大都来源于皇城司,具体是个什么情况,他必须亲自去了才能知道。

  吴王颔首道:“你能来,本王就已经很高兴了,至于本王向你所言之事,倒是并不着急。”

  “你这一路,可能要遇到不少商贾、官吏来献殷勤,你可待价而沽。”

  他对自己出的价格很有信心。

  卫渊也不再说些什么。

  返回军中之后,他先是问向杨怀仁,

  “本帅离去这几日,军中可有异象?”

  东南一行,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说不明白。

  新军里有无皇帝安插的探子,也不清楚。

  总之,事事都要小心谨慎为上。

  杨怀仁摇头道:“一切正常,请卫帅放心。”

  “只是,沿途有很多世族、官吏乃至商贾,都想来拜见您。”

  “末将以行军为由,都拒绝了。”

  世族商贾来寻卫渊,无可厚非。

  官吏来寻,有一半是想挣点钱,另有一半,是想挣功绩。

  一旦可以率先插手海运,所赚银钱能抵一地几年税收,这不是功绩是什么?

  届时吏部评审,少说也得官升一级。

  如果说,范纯仁前往东南,是处于无人问津与恭迎的情况。

  那卫渊真就是截然相反。

  范纯仁需要亲自到了苏州,才能被该地刺史接见。

  这也算是朝廷的规矩。

  而卫渊并未前往苏州,人家苏州的名门与官吏们,就已经坐不住了,上赶着要巴结卫渊,这就是双方差距。

  毕竟,谁让卫渊的手里有兵呢?正如吴王所言,这就是权势!

  范纯仁?不过是傀儡罢了!

  东南,是卫渊说了算。

  “传令下去,咱们前往两浙不过州府,沿海而去,如有官吏、商贾等前来,一律不见。”

  “本帅要巡视两浙海防事务。”

  大周虽然没有水军,但是确有海防,即在沿海一带,设城堡、瞭望台、烽火台等。

  海防兵力与苏杭重镇城防兵数量大抵相同,约有两三千人左右。

  当然,对于装备优良的禁军而言,这些都是着布甲,不堪一击的杂牌兵。

  但纵然是杂牌兵,也没理由斗不过倭寇。

第184章 东南百官惶恐

  四月下旬。

  卫渊抵达两浙明州。

  按照既定行军路线与时间,本该是在四月初旬左右就抵达此处。

  然而,自海州一行,耽搁的路程实在是太久了。

  此刻,明州海防营外几十里处。

  杨怀仁向卫渊说道:“原本我们定下的凯旋之期,是在六七月左右,朝廷准备的粮草,也只能供我大军到七月下旬。”

  “您看,是否要向朝廷在索要一些粮草,以备不时之需?”

  卫渊摇头道:“暂且不急,东南乃是朝廷粮仓,真到了那一步,先向地方上借些粮草。”

  他与苏州的吴王已经达成一致。

  由苏州作为依托,无论如何新军都很难缺粮。

  此刻,负责管辖明州海防事宜的指挥使‘刘庐’正在瞭望台中吃酒。

  忽听下属来报,说是卫渊来了。

  刘庐顿时大吃一惊,“忠勇伯?他不去明州城,来咱们这边了?”

  下属应声道:“大军距离此地,已不足二三十里!”

  刘庐面色苍白,从椅子上豁然起身,道:

  “还愣着作甚,备马,去迎接忠勇伯到来!”

  没过一会儿。

  刘庐便率领明州海防营三百名将士去恭迎荡虏军的到来。

  卫渊翻身下马,来到刘庐跟前,打量着明州海防营,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只有几名为数不多的青壮男子。

  如此海防营,怎能去打倭寇?

  刘庐被卫渊盯到心里发毛,连忙单膝下跪,

  “末将明州海防营指挥使刘庐,拜见忠勇伯!”

  卫渊摆了摆手,直接掠过众人,前往瞭望台中。

  杨怀仁看向刘庐,道:“卫帅让你们起身。”

  刘庐方才后知后觉,却见卫渊已经朝着瞭望台走去。

  他瞧了瞧数以万计的荡虏军将士,心中忍不住发颤,暗自赞叹道:

  “好一支虎狼之师,让人生畏!”

  顿了顿,连忙追向卫渊,站在他的身后,低头弯腰,显得极为卑微,笑问道:

  “卫帅不远千里而来,怎么不去城中落脚,反倒来了这边?”

  站在卫渊身后的陈大牛冷声道:

  “卫帅要去往何处,还需给你打招呼?”

  刘庐自知说错了话,连忙道:“请忠勇伯恕罪,末将不该多嘴。”

  言谈间,卫渊已经来到了瞭望台上,站在此处看向四周。

  明州的瞭望台与烽火台都在一处,若是发现敌情,即刻点燃狼烟。

  瞭望台左右两侧,每隔百步,就会有一座小型城堡。

  堡中可供十余人生活。

  十座堡垒连成一线,牢牢地控制着明州的海防线。

  对于海防的基础设施,卫渊还是颇为满意,

  “建造这些暗堡,都是谁的主意?”

  闻言,刘庐恭敬地应声道:“回卫帅,乃是当今的同知谏院李定李大人差人建造。”

  “他曾任明州刺史,于五年前去往京中为官。”

  卫渊若有所思,“原来是他。”

  听包孝肃说过,虽然朝中文臣在大是大非上比较团结。

  不过私底下,仍旧有些恩怨情仇,理也理不清。

  其中,这个李定有事没事,就喜欢弹劾苏轼,导致苏轼经常被贬或是入狱。

  值得一提的是,李定乃是王安石的学生,姑且算是一位实干家。

  至于李定为什么喜欢弹劾苏轼.大概率是因为苏轼曾在东南一带为官,二人可能产生了些许矛盾。

  卫渊久在军中,烽火台有无使用过的痕迹,他一眼看去便就清楚。

  这明州瞭望台上的烽火狼烟,一看就是已经许久不曾使用。

  卫渊问道:“你们明州没有遇到过倭寇?”

  刘庐一愣,道:“自是也遇到过,半个月前,倭寇得知您领兵前来,掠夺了附近不少寨子村落,然后出海去了。”

  半个月前?

  卫渊皱眉道:“你这狼烟,并无点燃的痕迹,若是半个月前出现倭寇,你该点燃狼烟,让附近民众有所戒备才是。”

  说罢,还拿起狼烟台上的柴薪,看到上面并无点燃的痕迹。

  若是柴薪被燃,别说半个月,哪怕是半年,都能看到些许痕迹。

  刘庐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应答,

  “卫帅有所不知那倭寇知我海防营戒备森严.他.他们”

  陈大牛一把抓住他的衣袖,怒声道:“方才你还说,倭寇出海去了,你们所设暗堡如此之多,岂能不知?”

  话音刚落。

  就有两名新军士卒过来,作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