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泰拉,治理奇葩小国 第83章

作者:执笔者骨

  他想加入就加入啊,你问我意见干什么?说得好像穹顶科研站建起来之后,谢拉格真的能派出一个科学家上去参与研究一样。

  咱们本来也没有规定莱茵生命要派哪几个人来谢拉格。你想往里面塞莱茵生命的人,那你塞就是了,这种事情完全可以在后来提交科研人员入境名单的时候直接提交给我啊,有专门当做一个议题的必要吗?

  但面对恩斯特的疑问,克里斯滕却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回答,而是看向了列维,十拿九稳的说道:

  “列维先生,你也听到了。穹顶科研站是莱茵生命和谢拉格政府联手进行的重大科研项目,只接受我们双方的科学家参与。直白一些,如果你拒绝加入莱茵生命,那穹顶科研站的项目,就注定与你无缘了。”

  恩斯特这才愕然的看向列维。

  列维一副研究员的模样,一直坐在这个房间里,恩斯特还以为他就是莱茵生命所属的科学家呢。

  搞了半天,同志你不是啊?

  怪不得克里斯滕要专门问这么一个问题,搞了半天是想借我之口帮她拉人。

  总辖女士还是有手段的啊。

  克里斯滕的话说的很直白,即便是列维也能听得出她那副胜券在握的意思。

  他抬起头,看向克里斯滕,就在总辖女士都觉得他应该是要答应了的时候,他却反问道:

  “我不可以加入谢拉格方吗?”

  克里斯滕愣住了,恩斯特愣住,就连欣特莱雅都愣住了。

  克里斯滕是惊讶列维竟然会做这样的反转。欣特莱雅是在惊讶居然有科学家会争先恐后的想要去谢拉格的山沟沟里搞科研,而恩斯特的惊讶最大。

  他在想谢拉格竟然有科研!

  惊讶之余,他立刻摆了摆手,拒绝道:

  “克里奇科教授,我能理解你的想法,不得不说,我也的确有这种想法。但我同样不得不指出,这种想法的确要不得。别的不说,你如果来了谢拉格,谢拉格目前的状况,是没办法为你脑子里的想法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的。没有现实支撑,再多的奇思妙想都只是空中楼阁。你读过俄罗斯篇,应该也知道,我们总不能只依靠自己的想法去搞科研,那样的成果是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想法的。”

  列维和克里斯滕的表情都是一愣,随后异口同声的问道:

  “什么?”

  “我的意思是,现在的谢拉格没办法为你打造一间实验室,这片大地上的很多情况.....也和你想象的略有不同,你来谢拉格,才华可能会被埋没,留在哥伦比亚或许才能真正发挥你的才华,甚至改变这个世界。”

  列维笑了笑,淡淡道:“科学家不会嫌弃自己的祖国。”

  “但是.......”恩斯特有些词穷。

  倒不是对列维本人有什么意见。但就像是他说的,谢拉格哪里来的条件去供给一位莱茵生命都要争夺的科学家的研究?

  而且,谢拉格也的确在长时间内都用不到列维这样的科学家,让他前往谢拉格,还容易引发矛盾和事端。

  人都是有思想的,像是列维这样的成年人更是如此,他们完整的价值观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而在谢拉格,他这样的价值观注定会和本地人发生碰撞。

  恩斯特当然可以作为调停者介入其中。但到时候他怎么办?

  限制列维,让他对谢拉格的一切保持沉默?还是限制谢拉格人,让他们完全尊重和接受列维的批评和指点?

  众所周知,利益上的纠纷往往还不那么容易导致偏激的结果,毕竟,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但往往是理念,道路,思想,说穿了,意识形态上的争端,容易引发长久的对立。

  说到底,距离产生美。

  他可以和列维深度交流,但他不希望列维和谢拉格产生深度的联系。更希望避免两人未来因为谢拉格的发展而产生什么争执。

  说穿了,在泰拉这片吃人的大地上,恩斯特谨慎的对待每一个陌生人,即便这个陌生人有着“老乡”的天赋光环加成。

  谁知道这个老乡会不会骗老乡,骗得他两眼泪汪汪?

  而另一边,沉默的克里斯滕从未遭遇过如此的滑铁卢。

  虽然不怎么好听,甚至有些迷信。但克里斯滕就像是个科学魅魔,对科学家都有着仿佛天生的吸引力。

  莱茵生命如今群英荟萃,绝大多数的科室负责人,都是因为受到克里斯滕个人魅力的吸引,而选择加入的。

  唯独列维。

  即便不怎么关注金钱方面的事务,克里斯滕也清楚,自己开出的条件绝对称不上低——莱茵生命为其单开一个“源石生命学”的科室,让列维·克里奇科成为第十个科室负责人(这个时间点多萝西和源石技艺应用科还没成立)。这不仅仅是对于列维研究成果的认可,也象征着列维的名字将随着莱茵生命的逐渐壮大成为享誉特里蒙,甚至整个哥伦比亚、泰拉大地的名人!

  更别说成为莱茵生命科室主任可以享受的种种特权与福利待遇。有这条件,不比在谢拉格当牛马要好多了?

  她无法理解列维的想法,因为她从未思考也未曾在意过塑造了列维和恩斯特思想和三观的那些东西。

  她只是斟酌一番后,提出了第二个方案:

  “列维先生如果想要作为谢拉格方的代表加入穹顶科研站的研究,我方也可以接受。但必须附加一个条件。”

  “列维先生的研究室必须设在莱茵生命。”

  这话乍一听有些矛盾,但克里斯滕的意思其实很简单。

  你不干,行,莱茵生命这么大个企业,也不至于跪下来求你加入。

  克里斯滕需要的本来也不是列维,她需要的是列维研究的副产物,能够实现传递意识的源石产物(递质)。

  既然你人不愿意留下来,那你的研究成果就必须留下来!

  莱茵生命会为你的研究提供支持,但莱茵生命的员工所能享受到的福利,所能带来的名望与社会地位的提升,就没有你的份了。

  “我希望列维先生能认真思考,谨慎的作出决定。”

  克里斯滕说道,看了一眼恩斯特和列维,站起身,宣布道,

  “暂时休会吧。我想恩斯特先生和列维先生有很多想要聊的。”

  克里斯滕说的没错。恩斯特的确有不少想和列维聊的。

  比如劝他接受第一个方案,以及,一个更宏伟的蓝图。

  “同志,你路走窄了,目光短了,格局小了啊!以你的才能和思想,在这片大地上只搞科研未免有些太浪费了。”

  “这么说你别生气,请容许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你就会理解我想法。”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它的名字叫做——颜色革命。”

第一百零九章 为了他爱的国家,为了谢拉格

  列维最终选择了加入莱茵生命。

  原因很简单

  ——“莱茵生命科室主任的身份的确可以在领域里称之为权威,一旦我的研究得到突破,这个权威还可以继续升级,并借机扩散到其他的领域。就如同那位奥本海默。”

  “我知道了,如果按照你的说法,那留在哥伦比亚的确比去谢拉格更有作用。”

  列维若有所思的回答道。

  让恩斯特感到惊讶的是,在听完那段如今被许多人视为象征着国际gy失败的标志性事件后,列维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伤心和失落。

  失败是很正常的,没有人不会失败,你一直赢赢赢,最后只会是输光光。

  重要的不是你跌倒了多少次,而是你有多少次能够重新站起。

  这也是为什么从来将赌国运挂在嘴边的小日子只是一次失败就彻底失去了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的权利,而从鸦片战争到现代以来,中国失败了无数次,却依然能再次崛起与屹立不倒。

  但列维依然有些顾虑:

  “恩斯特同志,若是如你所说,宣传的高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你也是因此才会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厄斯》来潜移默化的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掌握更大的宣传渠道,发出更有力的声音,必须要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吗?”

  列维是一个科学家,但他也知道,想要凭借一个理想,一个理念去打动上层的既得利益群体,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思想宣传真正针对的是普罗大众的底层人民,且越是底层便越有效果。

  他的祖国当年能够在危难之际成立,也不是依靠着几位导师去成为沙皇的保镖,打动沙皇吧?

  物理意义上的打洞沙皇倒还差不多。

  “你说得对。”出乎意料的,恩斯特非常干脆的点头承认了列维的疑惑的正当性,他解释道,“但那是因为国情不同。当时的沙俄,国内的种种社会矛盾已经累积到了极点,国家杜马的改革又踟蹰不前,加上前线战事的失利,才引爆了革命。”

  “在那个时候,国家内部的一切都是混乱的,军队是混乱的,政府是混乱的,人民的思想是混乱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能够站出来发出声音,让人民能团结在它周围,对抗其他的思想和宣传。”

  “但你看如今的哥伦比亚,如今的特里蒙,有那样的条件吗?”

  不管拓荒地的生活有多么艰苦,缺乏人道的人体实验有多么残忍,被法律承认却又被社会否定的感染者们有多么尴尬,这都不能否认,如今的哥伦比亚正在蒸蒸日上!

  在一个稳定的,强大的国家掀起一场思想层面的革命,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除非那个国家内部已经积蓄起许多潜在的危机,而它自己又作死的放弃了思想和舆论的高地。

  那属于是自己作的。

  君不见就连它最大的敌人灯塔国都没想到看上去一切正常的苏联会突然崩掉,以至于整个国内的思维直到今天都没法转向,保持着纯粹的冷战思维吗?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船是从头顶开始漏水的,这种船的名字就叫做国家。”

  “永远不要想当然,更不要因为想当然而所以然。短期来看,提升社会地位,发表解放思想,这种形式的对抗的确起不到什么效果。但只要十年,二十年如一日的变着法做这件事上,那它的影响将会超乎你的想象。”

  别看现在的中国人已经缓过味来了,开始反对那些主动洗脑人民,或者被洗脑后成为洗脑者的公知们,但这一套理论的效果已经逐渐显现了。

  不提中国,放在西方,我们美丽的风景线国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的将公知白左手段用在自己身上,来驯化民众,从而导致了如今社会的极度撕裂状况,所引发的混乱,也是有目共睹的。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武器的批判再多,也不能放弃批判的武器。”

  恩斯特直言道。

  这两样放弃后者,没有枪杆子支撑的主义也只是残酷镇压的牺牲品。但放弃前者,一味的相信武器的力量能够代替思想的教育,那结果已经有无数血淋淋的例子展示在眼前.......

  苏联入侵阿富汗。

  “我了解了,同志。”列维沉下脸道。

  不得不说,如果不是经过接触后,多少已经摸清楚了列维的性格,他这张有些“反派”的脸配上这副阴沉的表情,倒真有些幕后黑手在策划阴谋的意味。

  “在一个实力强大,政府稳定的国家掀起武装革命是极为困难的。先以思想作为武器,在国民精神的领域挥舞大棒,的确是一种成本低且收益高的方式。”

  恩斯特满意的点了点头,同时为自己这位来自不同时空的老乡赠予了一句前世听传媒朋友所说的金玉良言:

  “在信息化时代,舆论战的精髓,不是比谁的真相披露的多,而是谁的假消息传播的更快。真假不重要,关键是要爆点,要搞清楚群众们关注什么,乐什么,在此基础上还要快。”

  这和列维的观念是不一样的。

  但那是因为,在以往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力和信息时代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在以往,政府发言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某家单独的媒体,且因为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政府公信力的维持会比信息时代来的更加容易无数倍。所以,即便政府对某件事情的定论是错误的,他也能借助着绝对的信息优势,成为绝大多数人心中的事实。

  举个例子,假如1+1=2是一个新发现的知识,在信息时代之前,政府可以通过自身占据的渠道,对所有人宣布,一加一等于0,即便有某家报纸,某个人给出正确的答案,这个谎言也不会被戳穿。

  因为绝大部分人买不到报纸,能买到报纸的人里也有一半不会看报纸。看报纸的人中又有一半根本不关心数学,而关心数学的人里又有一半不会费尽心思去将正确答案科普给每一个人,而且他也做不到。

  而到了信息时代,政府与媒体的角色便反转了。

  媒体肆无忌惮的传播消息,而消息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传递到甚至是一个平凡的农夫的手中,当获取消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一加一等于零这样的谣言就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