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人:开局扮演假李星云 第64章

作者:云梦逸尘

  “不枉费我提前放风,把科举的消息传出去,这次考试倒是有不少能用的人。”千秋殿,苏铭望着案上摆放的试卷,轻笑道。

  朝廷那帮人更看重儒家经文考题的那一卷,而苏铭则更看重水利农事那一份考卷,在参加科举的这些人当中,肯定有偏科的人。

  后世分文理科了,都有贼偏科的人,更别说现在了。

  只不过,朝廷不会录用太偏科的人,最起码,儒家考题的那份试卷要过得去,不然就算是苏铭再青眼有加,也无法被录取。

  这是朝廷的规则,也是科举的制度所在,作为天子,他要维持秩序,不能主动破坏这个秩序,更何况这个制度是他一手建立,那他就更不能专业那个做。

  当然,不能录取并不代表不能用这个人,他可以安排其人从小吏做起,只要能力过关,不是纸上谈兵之辈,他就能破格提拔。

第131章 从底层爬上来的人

  洛阳承德门,街道上,行人来往,商贩云集,各式各样的货物琳琅满目,让人看花了眼。

  日头已经升的很高,三月份的太阳正当时,虽然不火辣,但也晒得人口干舌燥,满头大汗。

  陈书阁裹着旧袍子,头发用旧布包裹,手里拿着馅饼正大口大口的啃着,简单的葱花鸡蛋饼,外表煎的酥脆,再裹上两片菜叶子,咬一口,满齿留香。

  随着洛阳稳定下来,城内的物价迅速下跌,像这样的饼子两文钱一张,很快,一张饼入肚,他还意犹未尽的嘬了嘬手指,砸吧砸吧嘴,踱着步子来到城南的一处小院。

  打开门进去,简单的小院,长着稀稀疏疏的青菜,旁边有一口小井,上面挂着木桶。陈书阁打了桶水上来,咕咚咕咚喝了个满饱。

  回到房间,陈书阁小心翼翼的抱着书箱,来到院子里,然后将书箱里的书拿出来,一字排开,晾晒。

  看着被风卷动的书页,陈书阁面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一个月前,他还是洛阳周边的一个农家子弟,曾经他家里也阔过,祖上还当过朝廷的三四品官员,后来受了兵灾,家产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一些丘八看不上的书籍。

  在这个时代,丘八们洗劫,首先搜集粮食,然后才是布匹,金银珠宝,陈家没落后,不得不卖了城里的房子在洛阳城外买了几亩田地过活。

  日子就这样艰苦生活下去,陈书阁出生后,家里的田亩种熟了,算是好过了一点,等到他大一点,父亲教他读书写字。

  等到他再大一点,父亲因病去世,他不得不放下手里的书籍走进农田,平日里除了种田,还要捕鱼,做木工活,为生计忙碌。

  因为会写字,偶尔还帮人写信,赚点润笔费。

  他原以为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可没想到,当今天子登基之后,居然重开科举,不限制身份。

  一开始,他还不信,直到后来他进城一趟,见到朝廷张贴的公文,他才相信。

  回去之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待了整整一天才出来,自此,他下了决心,要参加朝廷的科举。

  虽然荒废了几年,但陈书阁平日里最喜欢看书,在他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他的四书五经基础打的很牢固,家里的藏书都被他翻了好几遍。

  下定决心参加科举之后,他就一直注意朝廷的动静,看到陛下改革的科举内容,他大喜过望。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学问其实并不高,但如果说到农事,他自问不算精通,但也没有几个读书人比得上。

  这年头,下田的读书人不多了。

  水利,是要利的,除了灌溉农田,似乎也没别的作用。

  后来,他动用家里的积蓄,花钱从别人那里抄到了许多书籍,临时突击。

  直到参加考试之后,他才发现,朝廷出的科举试题,很多题目都十分浅显,很多事他在农村都耳濡目染过。

  在这个时代,朝廷没有科举,人才失去了上升的通道,再加上兵灾横行,读书之人要么在节度使里当官,要么躲在农村乡镇,人才的流逝非常严重。

  就算是兵事,陈书阁也在村里几个从军队里退出的老兵谈过,他虽然没有经历过兵事,但底层兵员的经历却是知道不少。

  苏铭在科举试卷上出的题目都不是多高大上,像什么战略,振兴朝廷之类的策问根本不会提,一点都不接地气。

  兵事的考题不过是一些打仗最基础的问题,一支五百人的队伍怎么扎营,一支军队组成部分有哪些等等。

  陈书阁的运气很不错,凭借扎实的儒学根底和精湛的农事,他一路过关斩将,竟然通过了好几轮考试,成为了朝廷登记在册的举人。

  官府发放了奖励之后,陈书阁便从客栈搬出去,租住了一间小院,剩下的钱都用来买书,他知道,通过的考试越多,他当官的机会就越大。

  ……

  三月十五,大唐的进士科考试在太极殿如期举行。

  陈书阁和一众巨人们在禁军的引领下穿过御道,大殿,来到朝廷最富丽堂皇的大殿,太极殿是朝廷平日里举行大朝会,举办各种活动宴会的场所。

  太极殿,盘龙红柱,金色琉璃瓦,汉白玉栏杆,守门的士兵身穿金色铠甲,身形魁梧,如同小山一般。

  站在大殿里,众举人心有揣揣,只觉自己非常渺小。

  现在的洛阳能有此景象,不得不感谢李存勖,他称帝后,洛阳因为久经战乱,破败不堪,他不得不花费大力气对破旧的洛阳进行了修缮,使得原本残破的皇城焕然一新,有了几分正统朝廷的气象。

  大殿中央,陈书阁两股战战,不敢四处乱看,只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轮美奂,周围好像有一股沉重的压力,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龙椅上,苏铭看着殿上的三百名进士,嘴角含笑。

  三百年前,唐太宗李世民见到新科进士,曾说过一句话,“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对此,苏铭是嗤之以鼻。

  李世民再厉害,也不过是继往开来之君罢了,充其量也就汉武帝一个档次。

  他说的英雄,不过是世家门阀的英雄,不包括布衣草莽,而在这个时代,真正的绝顶人才,往往不是出现在世家,而是在民间。

  世家顶多教育出精英,但能从民间冒头的,往往是草莽豪杰。

  尤其是乱世,更是草莽豪杰辈出的时代。

  而苏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能得到袁天罡的肯定,继续当皇帝,他的未来将比唐太宗更明朗。

  不说别的,就说他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在历史上足以记下重重的一笔,他可是真正的为布衣寒门的读书人打开了大门。

  透过冕旒,苏铭不断打量着下面的读书人,这些人之中,中老青年皆有之,白发苍苍与黑发飘飘之人站在一起。

  他知道,这些人当中有世家子弟,有朝廷官员子嗣,也有寒门甚至是农家子,他们出自不同的阶层,却又同时站在这里。

  当看到他们的那一刻,苏铭便知道自己推行的科举,成了。

第132章 农家子的野望

  早在入宫前,就有人教导了他们礼仪,踏入大殿后,他们便齐齐叩首,“草民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苏铭语气平淡的说道,“平身吧。”

  看着下面乌压压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很愉悦,比看到百官在他面前臣服还愉悦。他从龙椅上站起来,走下丹陛,来到众人面前,“这是朕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科举,你们是从天下上万个读书人中杀出来,一步步走到现在。”

  “现在只是你们的第一步,也是你们的起点,以后,朝廷的重任会交到你们身上,不要让朕失望!”

  这句话,令这里的诸多士子感到热血沸腾,甚至生出了为陛下效死的想法。

  如果不是天子力排众议,举行科举,改革制度,他们或许一辈子也不会有机会踏入这间大殿。

  或许以后他们的想法会改变,但至少现在,他们是这样想的。

  陈书阁站在人群之中,浑身都开始颤抖,他低着头,笼在袖子里的手紧握,脑海里只剩下一个念头:我要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儒家士子出身有一点好处就是,他们的底线有时候高的吓人,有时候也低的令人发指,但相比于那些因为一点蝇头小利就同流合污的人而言,他们又比较有节操了。

  现在还不是明朝,汉人的风骨仍在,天下还没有被异族的铁骑践踏,底层的读书人还没有那么无耻。

  他暗暗扫视着大殿上的官员,眼里好似有火焰在升腾,早晚有一天,我也要堂堂正正的站在这里,觐见陛下。

  ”殿试开始!”伴随着小黄门的低喝,三百名考生迅速入座,进行答题。

  今天来这里的大臣只有朝廷重量级的大臣,中书省,尚书台,六部,三司,枢密院都有人前来。

  朝臣之中,李嗣源看着殿上的考生,下意识的眯起了双眼。

  朝廷举行了几次大考,这些考生的来历他很清楚,本来他以为天子科举是想重新拉拢世家大族,整合他们的势力。

  毕竟在科举考试中,这些世家子弟的优势太大了,抹平出身的优势,他们传承的知识,所能接触的一切都远远超过寒门子弟。

  但是他看到了什么?

  今天这三百名举人当中,居然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寒门子弟,这个数量,可不小。

  什么时候,寒门子弟也能冒头了?

  真实世界不是什么良臣明主相遇,叩头便拜,李嗣源的晋王府里有不少人,但那些无不是世家大族们培养的精英。

  这些世家,主要来自于河东,河北,山东诸地,这些地方的世家大族虽势力不存,但身上的那张皮还是很唬人的。

  有了这些世家子弟的帮助,他在河东的统治才能稳如泰山。

  而寒门子弟有什么?他们知识贫乏,不通礼仪,没有深厚的底蕴,很容易闹出笑话,天子取这么多寒门子弟到底是想干什么?

  李嗣源百思不得其解,这其中一定有什么他没有发现的东西,但他也知道,就算他现在上去问,天子也不会回答他。

  事实上,这便是时代的局限性了,李嗣源看的是一方地域的统治,借助了那些世家大族的力量,不免要在行政上被那些人渗透。

  这种渗透,可以让他的统治更稳固。

  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李嗣源看的是河东一地,苏铭眼里看到的却是整个天下。

  如果世家子弟长久把持科举,那么未来,世家大族便会借助朝廷的行政力量死灰复燃,在地方上休养生息,到时候科举学阀出世,与朝廷官位结合到一起,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股力量。

  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却又能一代代筛选优化,将权利无形把持,这比腐朽的门阀更可怕。

  现在这些世家大族失去了土地,失去了佃户,没有生产资料,可一旦他们长久把持官位,他们很快就会把那些无主荒地划到自己门下。

  一旦出了天灾,他们将会更快的收拢佃户,购买土地,这几乎是门阀复生!

  大明的结局,众所周知,堂堂内阁首辅,便能占据十几万亩土地,乡绅阶层一点点侵占,若有世家门阀牵头,天子立即会变成傀儡。

  洪武元年,朝廷第一次科举,政治意义重大。

  收拢多少人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天下人看看这洛阳朝廷的兼容并蓄之心,朝廷有称量天下人才的度量,也有这个能力。

  现如今,世家大族的读书人占据主流,而雕版印刷术并未用于大量刻录书籍,而是用于印刷佛教典籍。

  书籍没有流传开来,保存在一家一姓之中,普通人如果没有机遇,可能一辈子都接触不到书籍。

  这一次,他录用了这么多世家子弟,是给天下人看的。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坑这些世家大族一把,如果他们知道自己要把这么多世家子弟扔去修史书,那表情一定很精彩。

  一部严谨客观,经得起推敲的史书,至少要编撰好几年,甚至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让他们坐在冷板凳上,或许苏铭会给他们升官,但绝不会让他们拥有权利,尤其是执掌地方政务的权利。

  两百个世家子弟,其中不乏韦、王、崔、裴。李各家的子弟,甚至有些人在洛阳闯出了极大的名声。

  这些,都是精英,但他们振兴家族的想法注定要落空了。

  在他们考试的时候,苏铭和一众大臣就离开了,考试时间是两个时辰,他们可没那闲工夫把时间耗在这上面。

  科举之事到现在已经接近尾声,除了这三百举人之外,还有新录取的秀才,这些人很多都是贫寒出身,已经再向朝廷应聘官职。

  接下来,吏部有的忙了。

  朝廷到现在还只是一个烂摊子,在洛阳周边的统治几乎为零,这些秀才将会充作吏员,一点点将洛阳周边的郡县纳入掌控。

  很多时候,权力都是自下而上,空降主官自然是美事,但关键是现在朝廷做不到,只能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