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屑校花交换身体的日子 第364章

作者:百微

  彭晓玲也不甘示弱似的:“你们来这里人生地不熟的,当然是要我们来接了。”

  说完,就接过了行李,向车子那边走去。

  路上,一行人聊了聊这几天的行程。

  吴岸和李雨花打算在夏林县呆两周,这期间会去和罗云和彭晓玲帮助山里的孩子们和贫苦的村民。

  在昨日的沟通中,吴岸就明确的和她们说到过:他们是来学习的。

  以后还会到其他的贫困的地方尝试着去帮助困难的家庭。

  罗云和彭晓玲都明白,做了不少精心的安排。

  然后盛赞他们——人美心善!

  对此,吴岸和李雨花都回应说:先富带动后富,响应国家的号召。

  反正,路上聊得很和谐。

  不一会儿,就到了车上。

  那是一辆普通的别克GL8——罗云和彭晓玲她们县里面能找到最好的接待用车了。

  但是吴岸和李雨花根本无所谓。

  今天吴岸和李雨花两人会先在县里面住下,明天才去进山。

  所以,今天的主题任务,当然就是去找一些好吃的了。

  小县城里,藏着不少并不高端,但是却美味的食物。罗云和彭晓玲两人很好的当着向导,吴岸和李雨花吃得很满足。

  晚上回到宾馆,一夜休整,第二天一早,就要起程进山。

  这一天,吴岸和李雨花都做回了自己。

  他们按照罗云和彭晓玲的建议,穿宽松的长袖衣服,最好是色彩低调的那种。

  防晒,防蚊。

  然后再戴上可以遮脸的大框眼镜,当作面具用。

  最主要的,干这些好事情,是减少引起山里面不愿意干活的老光棍们的注意。

  “山里面,有不少因为教育问题不思进取的老光棍,他们很难缠。”

  “还有吴……还有毛玉哥,清秀的小哥哥那些老光棍也会感兴趣的,不要心存侥幸。”

  吴岸:“……”

  李雨花:“扶贫工作看上去好难啊。”

  罗云和彭晓玲豁达的笑了笑:“总有人要去做这件事。”

  就这样,一行人吃完了东西,检查了物资,就乘上了一辆越野车,往山里面开去。

  今天的罗云和彭晓玲不像昨天那样化了妆,就保持着朴素的样子,那副模样……看上去有些心疼。

  在昨日的聊天中,吴岸和李雨花有了解到罗云和彭晓玲的过去。

  彭晓玲二十七岁,罗云二十八岁。

  两人都是夏林县的本地人,在普通的大学里毕业,然后考上了县里面的选调生,便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了下来。

  她们一上任,就随着领导做了很多扶贫工作。

  她们说:以前的扶贫工作会更难做,那时候还要跋山涉水坐船,还会受到村霸刁难。

  那真的是在用命做扶贫,如今经过了多年的努力,情况比以前要好上了许多。

  但是,以前经历过的风霜,还是在她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

  疏于保养和风吹日晒的脸蛋,让她们比实际年龄看上去还要老了两岁。

  与其说他们是“微胖”,不如说她们是“壮实”,长期跋山涉水和搬运重物,让她们有比城市里女孩更多的“力量感”。

  吴岸和李雨花开玩笑似的问她们有没有男朋友,得到的回答,是有些许尴尬的笑容:

  “最近还没考虑。”

  吴岸和李雨花又问:

  “如果可以的话,她们想不想离开县里面,去赚更多的钱。”

  对于这个问题,她们想了想,就腼腆的笑着说:

  “等县里面困难的家庭和孩子都有出路了,再考虑这件事情吧。”

  吴岸和李雨花肃然起敬。

  谁知道夏林县里还有多少需要帮助的家庭和孩子?

  她们立的这个目标,仿佛就是个崇高的理想,但是,恐怕需要毕生来实现。

  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帮到他们?

  吴岸他们出的一百万,对于他们来说,仿佛只是杯水车薪。

  就这样,聊着聊着,车子就穿越了崎岖的山路,来到了第一个需要扶贫的地点。

  那儿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子。

  这个村子,叫三崖村三组,一个只有老人和小孩,以及几个中年妇女的村落。

#14 山里的孩子

  罗云说,这个村子里有十几个留守孩子。

  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之下,孩子们都有书读。

  但是有书读并不能改变家里面的生活环境,有几个孩子的家里因为种种原因,家里还是很贫穷的。

  这贫穷并不只是孩子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事情。

  罗云和彭晓玲对那些家庭的情况都很了解,她们准备有专门的记事本,记下了困难家庭的情况。

  但是,仅仅是记录而已。

  那一些家庭的情况,不是几个人的力量,以及有限的扶贫财政能解决得了的。

  以前“山里社”的视频里就有介绍过一些困难的情况。

  比如父亲去城里打工之后杳无音讯,留下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和孩子在家里面,几乎没有收入的家庭。

  比如家里面顶梁柱因伤残疾,每月需要支出大量医药费,但又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

  也有家里面生的孩子太多,家庭无力抚养的。

  罗云和彭晓玲都有给这些家庭申领了低保,低保能够保证那一家最基本的生活,但是没有办法改变那些家庭的现状。

  毕竟……那些家庭里,大多是丧失了劳动力。

  “授人以渔”这种好办法……谁没有想过呢?只是现在的条件并不允许罢了。

  ——那种状况,实在是困难。

  聊到这里。

  车子停在了一条路边的碎石子路旁。

  这碎石子路延伸几百米长,就像是树木一样分出了好几个枝丫,每一个“枝丫”的末端,就是一座房子。

  这就是三崖村三组,大概只有二十户人家的模样。

  一眼扫去,有几户人家的房子三层楼高,看上去还不错。

  有几户人家的房子是红砖的平房,墙面没有任何装饰,但门口放着摩托车和一些谷物,看上去也并不贫穷。

  还有一些人家的房子,就是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砌起的土房,看上去有些破败的模样。

  这个村子的三面,都是高高的石头山。

  站在这石子路面前,都能感受到一股绝望的压抑。

  罗云和彭晓玲习惯了,从车上抱起了装有帮扶物资的箱子。

  然后打开挂在肩膀上的随身摄像头,他们拍摄Vlog的素材就会从这里录下来。

  吴岸见她们搬起了东西,也想帮忙搬上点东西,但罗云和彭晓玲说已经带够了,让吴岸有点尴尬。

  来的路上,吴岸关心过了箱子里的东西。

  有一个箱子里的东西是给孩子的。

  箱子里面有图书,图书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进行了不同的准备。

  罗云和彭晓玲说:这里的图书是一些老师推荐的,比如注音图文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环球地理杂志什么的。

  说是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思维,提升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毕竟,穷苦人家的孩子,可不像普通人家的小孩那般,有电视和手机什么的了解世界。

  除了书本,还有字帖、牛奶和一些零食。

  孩子们在公办的小学里能吃饱,牛奶和零食就是给他们改善一些伙食。

  至于字帖……那是罗云和彭晓玲自己夹杂的私货想法。

  ——每个人都得练练字,把字写好看点,有用!

  吴岸觉得很有道理。

  还有另外一个箱子装了一些米面和肉,以及毛巾和一些生活用具。

  这个箱子里的东西,是要给一些贫困老人的。

  要知道,在这个村子里,不仅仅有孩子,还有无依无靠的老人。

  他们穷怕了,又因为跟不上社会的迅速发展,导致他们与社会生活脱节,只会守着家门口的一亩地,过最原始的农耕生活。

  这就不单单是穷的问题了,给他们钱,他们都不一定会花,所以光发低保都是没有用的。

  得要把油米面肉蔬菜,以及一些生活必需品直接送到他们手上才行。

  总之,各有各的难。

  今天是周末,孩子们都在家里,他们大老远的就看到彭云和彭晓玲到来,投来了希冀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