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人:开局扮演假李星云 第68章

作者:云梦逸尘

  现在他们担任这些职位,刚刚好。

第139章 不同的选择

  “听说城北的铁柱考上秀才了,现在吃上了官家饭,苦日子总算是熬出头啦。”街坊里,几个汉子拉着车,调笑道。

  “那孩子打小就懂事,平日里不是在干活,就是在读书,听说他以后还要科举,真是了不得啊。”一个老汉咂吧着嘴,感叹不已。

  “老刘,我记得你不是有个闺女吗?铁柱吃上了官家饭,说不定以后还要当大官,我看那小子还挺老实,是个能成事的人。”有人在旁边起哄。

  闻言,老汉连连摇头,“我家翠莲哪配得上他?咱们呐,是地里刨食的人家,哪能往上凑啊。”

  “他们不是已经当官了吗?怎么还能参加科举?”

  “我听说,秀才在衙门里当差十年后,能重新参加科举,如果不当差,考过一次就不能再考了。”

  “十年,嘿,有这功夫,不如大把的捞钱,何必跑去读书科举,那也未必能考中啊。”

  “谁知道呢……”

  ……

  随着秀才和举人陆续入职,进入洛阳各个衙门官府,关于科举的消息开始深入人心,以前,百姓们不知道什么是科举,只知道有这么个玩意。

  现在,当他们看到通过科举吃上官家饭,当了官的人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时候才知道,原来,除了当兵之外,还有另一条路能改变命运,不用在地里刨食。

  当兵要抛头颅,洒热血,把脑袋栓到裤腰带上,一个不小心就客死异乡,反观参加科举,只需要读书,花费些银钱和时间,说不定就能考上。

  比起当兵,科举这条路无疑风险更小,起码,百姓们真正见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与自己一起艰苦度日的人吃上了官家饭,有了身份,不用再被任意欺凌。

  很久以前的科举,那是世家大族们的玩意,无论是更久远的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跟底层百姓没关系。

  但如今的科举制,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他们感受到了切身利益的表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榜样。

  一时间,洛阳纸贵,书店里的书被大肆抢购,供不应求。

  好不容易出现一个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有希望,他们怎么可能放弃?

  ……

  城北的太白酒楼是洛阳最豪华的酒楼,经常有达官贵人在这里请客,置办宴席。

  酒楼的包间里,有数十人聚会,如果有人在这里就会发现,这些人都是最近洛阳城中名头最盛的才子。

  这些人大多都在殿试中考上了进士,但同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被晋王招揽了,连同他们背后的家族都与晋王展开了合作。

  满桌酒菜,色香味俱全,但他们都无心享用,只是喝着清酒,面带愁容。

  在长久的缄默之后,终于有人忍不住了,“李兄,怎么办?朝廷要编写史书,正是用人之际,可我们已经投靠了晋王殿下,这……”

  酒桌上,一个穿着蓝色文衫的李姓青年抬了抬眼皮,“你想怎么办?晋王殿下想让我们去河东,你愿意去吗?”

  这个问题,直击他们的灵魂。

  毫无疑问,在座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不愿意的,去了河东,意味着远离洛阳朝廷,自此身家性命和晋王绑到一块去。

  若是晋王再进一步,他们或许能混个从龙之功。

  可若是晋王败亡,他们也会遭受牵连,仕途就此断绝。

  更有可能的是,晋王一直在河东当土皇帝,他们在河东当官,无法攀登仕途的高峰,更无法回到洛阳朝堂。

  安重诲和任圜的例子无法复刻,那是天赐的机会,若不是李存勖被袁天罡算计身死,就算他们功劳再大,也不可能在朝廷当上三司使和枢密使。

  事关自己的前程,他们不得不慎重,同为新科进士,同为世家子弟,他们不愿意落人一步,更不愿意在不久的将来屈居人后。

  但要真正让他们下决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朝廷,靠得住吗?

  或者说,天子,靠得住吗?

  他会不会是下一个唐宪宗,会不会是又一个唐昭宗?

  朝廷如果不能长久,他们留在洛阳又有什么用?届时朝局动荡,战乱四起,洛阳作为四战之地,必然不能平安,即便是官员也无法在乱世中保全。

  选晋王,还是选朝廷,他们必须要做出选择,这事关未来的前程,甚至是身家性命。

  “你们是怎么想的?在座的,都是自己人,没什么不能说。”李姓青年放下酒杯,扫视众人。

  沉默半晌后,有人开口了,“我想留在洛阳,河东之地的军队太多了,我等如果去了河东之地,真能掌握权利吗?那些丘八真的会对我们信服?”

  “诸位可不要忘了,几十年前,朱温老贼是怎么对待我等的先辈,藩镇就是藩镇,永远改不了刀兵作乱的毛病。”

  又是一个直击灵魂的话题,藩镇作乱。

  短短几十年,河东已经换了三个主人,从李克用到李存勖,再到李嗣源,谁也不知道李嗣源还能活多久,还能掌握多久的权力。

  这句话,令在座众人心中冒出了不少想法。

  貌似,河东也不靠谱啊。

  “但是,我们已经投向晋王了,如果不去河东,他能答应吗?”有人声音嗫嚅,犹豫的说道。

  这句话,再次给了他们深深的重击,去哪,似乎他们自己也不能决定!

  话说到这个份上,去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能在晋王那过关。

  在座众人能中进士,或多或少都沾了点晋王的光,既然借助了他的势力,那就势必要为其所用。

  他们背后的家族可以和晋王合作,也能随时将合作终止,但他们想脱身就没那么简单了。

  此刻,有人内心不禁生出懊悔之意。

  下注太早了啊!

  他们下注太早,早早的被李嗣源绑定了,以他们在洛阳闯出的偌大名声,那些寒门子弟都能中进士,他们就算是不借晋王之力,也未必不能中举。

  忽然,李姓青年又冒出这么一句话,“不如,我等先去王府拜见晋王,问问他的意见?”

第140章 人心散了

  新科进士的去向,朝廷给出了两个选择:下放到地方,作为一县的佐官,管理民生,替天子牧民。或者留在朝廷,进入集贤殿,史馆编写前朝史书。

  世家之人可以有两个选择,但对于寒门子弟而言,他们只有一个选择,那便是在地方当官。

  可太白酒楼里的这些新科进士就不好选择了,如果朝廷只是下放地方,他们二话不说肯定去河东,但现在朝廷给了一个更优的选择,这就令他们有些举棋不定,难以抉择。

  晋王府,刚下朝的李嗣源换下朝服,刚准备给河东的官员们回信,管家就递话说有新科进士前来觐见。

  李嗣源略微一想,便知道这些人就是当初投靠他的那些士子。

  大厅里。

  一众进士坐在椅子上惴惴不安,屁股下像是有钢针一样,桌子上放的点心,他们是半点没动。

  爽朗和煦的声音响起,李嗣源从后堂走出来,“诸位久等了。”

  他们连忙起身施礼,“拜见晋王。”

  李嗣源坐在主位,笑着道,“免礼,你们坐吧,都是自己人,不必拘礼。”

  见他坐下,众人才随之坐下,下意识的松了口气。

  李嗣源扫了他们一眼,随口说道,“本王还没恭贺你们考中进士,等会儿你们走的时候,每人拿一百两白银,五十匹布作为贺礼补上。”

  “谢晋王厚赏。”

  身为世家子弟,他们不缺这点钱,但晋王既然给了,他们就必须得接受,东西多少不重要,礼节才是最重要。

  “吏部的批文快下来了,你们打算去哪?”

  几人面面相觑,张了张嘴,谁也不好开口,最终还是李姓青年发话了,“殿下,我等今日前来,是请殿下帮我们拿个主意。”

  说着,他小心翼翼的注视着李嗣源的神色,见他面上无异样,才继续说下去。

  “朝廷给了我们两条路,实在不好决断,但我等既然投靠了晋王,那便听从晋王差遣,希望晋王能给我们指条明路。“

  低情商:殿下,我们不想去河东了。

  高情商:请殿下给我们指条路。

  话音落下,他们便感到周身被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吓得众人冷汗淋淋,两股战战。

  坐在上首的李嗣源端着茶杯,一语未发,在他刚说第一句话的时候,李嗣源就知道他们的心思了。

  但是,他并未动怒,这点小事也不值得他动怒。

  他只是觉得有点可惜罢了,自己花心思拉拢过来的人,朝天只需要一纸命令就让他们心思各异,有了想法。

  人心散了,不好带了啊。

  他将这些人收揽,本意是想把这些人弄到河东,帮他治理地方,谁料天子居然来这一手。

  清贵要职,名留青史,谁不动心?

  他们科举当官,不就是为了这点吗?

  即便是李嗣源也不好阻拦他们,虽然他很想这样做,但他却不能,阻人前途,如杀人父母。

  他可以用自己的权势威逼他们去河东,但也会因此令他们生出怨怼之心,彼此之间生出嫌隙,就更不容易收服他们了。

  他倒不如大度一点,放他们离开,这样还能令他们生出感激之心,有了香火情谊,未必不能在以后将他们收入麾下。

  李嗣源心中感慨,轻饮一口杯中的茶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良禽择木而栖,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你们能来府上觐见,本王很欣慰,至于你们的去处,本王不逼你们,也不枉做恶人。”

  “你们愿意去河东就去河东,愿意留在朝廷,就留在朝廷吧。”

  此话一出,众人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下了,他们皆是露出喜悦的表情,起身再度行礼,“谢殿下。”

  李嗣源摆摆手,露出和煦的笑容,“不用谢我,你们考中进士,未来将是朝廷的栋梁,你们以后要做什么,我管不着,但只要你们记住自己是晋王府的人就够了。”

  这句话,既是警告也是提醒。

  响鼓不用重锤,有些话点到为止就行了,他们都是从上万士子中杀出来的进士,个个心思玲珑,怎么会不明白他的意思?

  随即,众人向他再度深深施礼,紧接着他们闲聊了几句,便起身告退。

  李嗣源也没有挽留,左右不过是一些棋子,不值得他大费周章。在整个科举过程中,他都没有费什么力气。

  如果他愿意,他手下的人很容易将这次科举变成一个笑话,但是他却没那样做,一是不愿意破坏来之不易的朝局平衡,二是他想看看天子到底想干什么。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

  “大哥,怪不得人家都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这些家伙投靠了你,居然想留在洛阳。”不知何时,李存智来到大厅,端起茶杯咕咚咚灌了一口。

  李嗣源淡淡一笑,向他解释,“欸,话不能这么说,他们只不过是投靠我,又不是我手下的兵,哪能事事都听我差遣,更何况他们背后的家族也算是有些用处,留着他们还有用。”

  李存智点头,接着道,“大哥,你说咱们在河东是不是也能搞科举这套?老八抱怨了好多次,说人手不够用。”